中国汽车遭俄罗斯点名批评: 三个品牌存在严重?缺陷, 将被吊销,证书
115.8万辆——这是2024年中国汽车涌向俄罗斯的惊人数字。当奇瑞、长城们包揽莫斯科街头七成新车时,没人料到这把火会烧得如此迅猛。但就在中国品牌拿下俄罗斯销量前十中八席的2025年1月,克里姆林宫突然甩出一纸禁令:三家中国卡车品牌被认定存在严重缺陷,认证证书面临吊销。
冰火两重天的俄罗斯战场
莫斯科郊外的铁路货场堆满贴着中文标识的集装箱,这些钢铁洪流见证着中国车企的辉煌战绩。2023年68%的市场份额只是序曲,2024年152亿美元的销售额让俄罗斯街头每三辆新车就有一辆来自中国。奇瑞的发动机轰鸣甚至盖过了本土品牌拉达的喘息。
但狂欢背后暗流涌动。理想L9在红场旁的展厅标价暴涨50%,小米SU7的灰色进口车商赚得盆满钵满。这场由市场真空催生的盛宴,正在俄罗斯政府的注视下发生微妙转变。海关数据记录着戏剧性转折:2024年10月后的三个月里,中国汽车销量曲线首次调头向下。
政策铁幕下的技术狙击
俄工贸部长阿里汉诺夫2月6日的声明犹如深水炸弹。这位手握认证大权的官员将矛头直指中国卡车:“严重缺陷”四个字让三家未具名品牌陷入风暴眼。这不是莫斯科第一次出招——2024年10月回收税暴涨85%时,中国车企已感受到刺骨寒意。
更致命的是认证体系的收紧。OTTS认证押金如同隐形关税,GLONASS定位装置强制安装令成本雪上加霜。当2025年回收税再涨20%,平行进口车商发现利润空间被压缩到临界点。克里姆林宫的政策工具箱里,显然准备了比关税更锋利的武器。
质量争议背后的攻防战
《劳动报》的报道揭开俄罗斯舆论战的序幕。“薄如蛋壳的车漆”“脆弱的悬架系统”——当地媒体罗列的中国汽车五宗罪,精准打击着消费者信心。耐腐蚀性测试视频在社交网络疯传,西伯利亚的极寒天气成为检验中国制造的最佳试金石。
这场技术围剿早有预兆。2023年称霸市场的长城哈弗Jolion,其200万卢布的售价优势正在消退。当拉达宣布2026年推出电动车时,中国车企意识到:靠性价比横扫市场的时代正在终结。阿里汉诺夫办公室的认证文件,可能比任何市场报告都更能说明问题。
夹缝中的生存法则
莫斯科的寒流挡不住中国车企的脚步。150万辆的年销量构筑起难以割舍的利益纽带,东欧消费者对智能座舱的痴迷仍在延续。但政策反复性的阴影始终笼罩——谁能保证明天不会出现第四个被禁品牌?
暗战早已在技术层面展开。圣彼得堡的实验室里,中国工程师正与零下40度的极寒较劲;加里宁格勒的试车场中,新型防锈涂层的测试数据牵动人心。这场质量攻防战没有退路:要么征服俄罗斯的冻土带,要么将最大海外市场拱手让人。
写在最后
当北京与莫斯科的汽车贸易额突破千亿门槛,这场博弈早已超越商业范畴。阿里汉诺夫的警告函静静躺在车企老总案头,西伯利亚铁路上的汽车专列仍在轰鸣向前。市场从来不相信眼泪,但莫斯科的冬天,或许正是淬炼中国制造的最佳熔炉。
(内容来源:文汇报)
作者: 编辑:高慧敏
越牛新闻客户端
越牛新闻微信
绍兴发布微信
越牛新闻微博
绍兴发布微博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