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因何输掉电动(汽车竞赛?)竞赛?
参考消息网2月16日报道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2月10日报道,在汽车制造业,引入新概念、新模式似乎并不是难事。然而,如果你一生都在思考如何对汽车进行微小的改进,那么“进化”就会变得困难。汽车业巨头丰田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日本的“持续改善”哲学支撑着丰田的生产体系。这是一种基于具体、简单、低成本改进行动的全球知名质量管理方法。前通用汽车负责全球产品质量的副总裁特里·沃伊霍夫斯基说:“你无法仅仅通过自我改善,就从内燃机汽车过渡到电动汽车。这就是丰田面临的困境。”
2023年,丰田章男将丰田公司社长职位交给了前雷克萨斯负责人佐藤恒治。尽管丰田章男已不再处于一线,但他作为现任会长(董事长)的意见仍然举足轻重。现年68岁的丰田章男一直在捍卫该公司当前的战略,强调其优势在于“具有多种路径”,这意味着丰田将继续销售混合动力车、汽油车,甚至氢动力汽车。目前来看,这一策略并未失败:自2009年(丰田章男接手公司前夕)以来,丰田从未出现过亏损,并且克服了各种挫折。
然而,从长远来看,丰田章男对业务根本性变革的抵触可能会限制该公司在未来汽车领域的创新能力。他的“丰田生产体系”哲学使丰田(以及全球范围内那些大胆模仿它的公司)倾向于将专业工程师置于“孤立”地位,专注于优化装配流程,并将尽可能多的零部件外包给外部供应商。这些措施帮助丰田在成熟的燃油车市场中实现了效率最大化。然而,在新科技时代的黎明,这些做法成为负担。
特斯拉已经使它的工厂更加模块化且成本更低,同时致力于自主生产零部件。它们正在设计供应商货架上没有的新部件或部件组合。根据高盛的估算,一辆典型的电动汽车大约有1.1万个零部件,比同等汽油车少了约三分之二。这种定制化制造设备的趋势意味着,那些后来进入电动汽车领域的公司,即使拥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投资,也很难简单地复制和改进先行者的成果。前丰田执行副总裁、现任日本科学家与工程师联盟负责人佐佐木真一承认:“除非我们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否则永远无法赶上潮流。”
未来的电气化将需要一些在“持续改善”哲学和“丰田生产体系”模式限制下难以想象的变革。特斯拉等企业正在通过引入新材料和新技术缩短装配时间。
讽刺的是,丰田的诞生和崛起正是得益于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飞跃。
几十年来,汽车工业一直在按照丰田家族引领的路线进行现代化升级,尽可能地减少生产线数量,集中精力降低成本。
2010年,在丰田章男接手公司一年后,丰田以5000万美元收购了特斯拉3%的股份。2016年,丰田出售了这些股份,获得了可观的收益,理由是丰田希望专注于制造自己的电动汽车。然而,近十年后的今天,特斯拉的市值(约1.2万亿美元)已经远远超过了丰田(约2450亿美元),而丰田的电动汽车生产也仅剩下三家工厂。
当一位记者问及丰田公司的落后是否意味着丰田的生产理念已经达到极限时,丰田章男冷冷地看着他并回答说:“这完全是错误的说法。”他坚称自己的团队正在努力工作,一如既往地利用“持续改善”原则解决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
密歇根大学工业工程学教授、《丰田之道》一书的作者杰弗里·莱克认为,对佐藤恒治的任命是明智的,因为此举表明丰田“认识到了向新一代过渡的必要性”。
佐藤恒治在2023年上任时承诺,丰田将在2026年销售150万辆电池电动汽车。现在看来,这更像是一个幻想。(编译/田策)
(内容来源:新华社)
作者: 编辑:鲍欣悦
越牛新闻客户端
越牛新闻微信
绍兴发布微信
越牛新闻微博
绍兴发布微博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