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AI峰会:: 61国签署共同声明,【 美国痴】迷AI、霸权, 拒绝签署!
2025年2月的巴黎人工智能行动峰会,本应是全球共同制定AI治理规则的里程碑,却因美英两国的拒签演变为一场技术主权与地缘政治的角力场。包括法国、中国、印度、欧盟等61国签署《关于发展包容、可持续的人工智能造福人类与地球的声明》的团结背后,是美英对“技术主导权”的执着,以及国际社会对AI未来走向的深刻分歧。这场峰会不仅揭示了全球AI竞争的裂痕,更折射出新兴技术如何重塑国际秩序。
一、美英拒签:技术霸权与“例外主义”的逻辑
1. 美国:以“创新自由”之名,行技术垄断之实
美国副总统万斯(JD Vance)在峰会上的发言直指核心:“过度监管将扼杀变革性产业。”这一表态暴露了美国对国际监管的抗拒,其本质是维护技术霸权。特朗普政府强调“美国设计的芯片”和“最强大的AI系统”,试图通过控制芯片供应链(如英伟达H100)和核心技术标准(如大语言模型),巩固其在全球AI产业链的垄断地位。
更深层的焦虑源于中国企业的突破。例如,中国DeepSeek以开源、低能耗模式冲击了美国主导的“高投入、长周期”研发路径,迫使美国加速构建排他性生态。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曾指出,若全球接受《巴黎声明》的普惠原则,美国科技巨头的市场主导地位可能被削弱。
2. 英国:战略摇摆中的“夹心困境”
英国曾是AI安全治理的倡导者,2023年主办首届全球AI安全峰会时高调呼吁国际合作。此次拒签却暴露其矛盾立场:一方面以“国家安全担忧”“条款缺乏操作性”为由拒绝签署;另一方面又签署了峰会其他网络安全协议,试图平衡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及欧盟的技术合作需求。
英国工党议员直言,英国“只能在美国下游”,若过度限制AI发展,可能失去与美国企业的合作机会(如英国AI安全研究所与OpenAI的联合项目)。这种战略摇摆凸显了英国在脱欧后试图同时维系跨大西洋纽带与欧洲技术主权的困境。
二、国际反应:分裂、批判与替代方案的崛起
1. 欧盟与中国的“第三条道路”
欧盟以《巴黎声明》为框架,推出2000亿欧元“InvestAI”计划,旨在建设本土算力基础设施,减少对美依赖。法国总统马克龙更呼吁建立“敏捷治理”模式,试图在监管与创新间寻求平衡。
中国则通过技术突围与多边合作扩大影响力。DeepSeek的开源模式不仅打破算力垄断,还被加纳、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视为缩小“智能鸿沟”的范本。中国提出的“技术援助基金”条款(要求发达国家将0.2%的AI研发预算用于支持南方国家),进一步巩固其“全球发展伙伴”形象。
2. 科技巨头的分野:封闭VS开源
OpenAI首席执行官奥特曼强调“AI应为人类福祉服务”,却未脱离美国技术霸权的底色;而Meta首席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则力推开源协作,称“封闭系统将导致文化单一化与安全失控”。这种分裂映射出企业利益与国家战略的复杂交织。
3. 国际社会的批评与担忧
法国总统马克龙警告“AI治理政治化将导致灾难性技术割裂”;英国非政府组织“完全事实”批评英国拒签损害其“伦理AI领导者”信誉;印度则呼吁各国“放下偏见,为人类共同未来担责”。这些声音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矛盾:技术民族主义与多边主义的冲突。
三、全球影响:技术割裂与治理重构的十字路口
1. 地缘竞争加剧,AI成为“新冷战”战场
美国对芯片出口的限制、欧盟的巨额投资、中国开源生态的扩张,标志着AI竞争已从企业层面上升为国家战略博弈。英国《金融时报》指出,未来十年全球可能形成“中美主导、欧盟追赶、南方国家依附”的AI权力格局。
2. 发展中国家: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DeepSeek的开源模式为非洲、东南亚等地区提供了低成本技术路径。加纳AI专家Rashida Musa称,非洲开发者可借此“跳过硅谷设定的技术门槛”,直接参与创新。这或许将重塑全球AI创新的地理分布。
3. 治理碎片化风险与协作可能性
美英的缺席可能削弱《巴黎声明》的约束力,但欧盟与中国的合作、开源社区的壮大仍为多边治理保留希望。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提出的“科学锚定、务实导向”治理原则,或成为弥合分歧的桥梁。
结语:技术向善需要超越零和博弈
巴黎峰会的分裂表明,AI治理的核心矛盾并非“监管VS创新”,而是“技术霸权VS多边共治”。若美英继续以“例外主义”自居,全球或将陷入规则割裂与军备竞赛;反之,若各国能接纳中国开源模式、欧盟平衡路径与发展中国家的诉求,AI技术方有望真正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这场博弈的结局,将决定我们迎来的是一个技术普惠的未来,还是一个数字铁幕的时代。
(内容来源:砍柴网)
作者: 编辑:薛雅静
越牛新闻客户端
越牛新闻微信
绍兴发布微信
越牛新闻微博
绍兴发布微博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